關(guān)于“郪王城”,以下史載十分明確:1. 《華陽國志·李雄傳》 “既克成都,眾皆饑餓,(李) 驤乃將民入郪王城食谷芋?!?. 《晉書·李雄載記》也說: “(羅) 特開門內(nèi)雄,遂克成都。于時雄軍饑甚,乃率從就谷于郪,掘芋而食之。”3.宋《太...[繼續(xù)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關(guān)于“郪王城”,以下史載十分明確:1. 《華陽國志·李雄傳》 “既克成都,眾皆饑餓,(李) 驤乃將民入郪王城食谷芋?!?. 《晉書·李雄載記》也說: “(羅) 特開門內(nèi)雄,遂克成都。于時雄軍饑甚,乃率從就谷于郪,掘芋而食之。”3.宋《太...[繼續(xù)閱讀]
《尚書·禹貢》: “禹別九州,隨山浚川,任土作貢。” “九州”作:冀、青、徐、揚、荊、豫、梁、雍、兗?!堵鍟? “人皇始出,分理九州,為九囿。人皇居中州,制八輔。華陽之壤,梁岷之域,是其一囿; 囿中之國,則巴蜀矣。及禹治水...[繼續(xù)閱讀]
《洛書》: “人皇始出,分理九州。”《漢書·地理志》: “殷因于夏,亡所變改。周既克殷,監(jiān)于二代而損益之,定官分職,改禹徐、梁二州合之于雍、青,分冀州之地以為幽、并。辯 (變) 九州之國,曰揚、荊、豫、青、兗、雍、幽、冀、并...[繼續(xù)閱讀]
在古巴、蜀地域之內(nèi),因古郪濮部落遷入涪江流域后,為求族群生存而附庸于巴,因而又稱為“巴地”。關(guān)于“巴地” 范圍:依據(jù)《華陽國志·巴志》 “其地,東至魚復(fù)(今奉節(jié)),西至僰道 (今宜賓),北接漢中,南極黔涪 (今黔江、赤水河,赤水...[繼續(xù)閱讀]
秦亡漢興,漢朝于成都建“益州”,益州之下,將蜀地行政區(qū)域一分為三,分別建“蜀郡、廣漢郡、犍為郡” 三郡,古郪地域為廣漢郡轄,因而又稱“三蜀之地”。《華陽國志·蜀志》 載為: “益州以蜀郡、廣漢郡、犍為郡為‘三蜀’。土...[繼續(xù)閱讀]
“安史之亂” 后,國力漸衰,西南夷趁機多次北侵,唐王朝在內(nèi)憂外患的巨大壓力下,深刻反思其過,出于政治軍事斗爭的迫切需要,而提出 “削藩制夷” 國策。公元757年,唐至德二年,唐肅宗李亨下令將巴蜀地域一分為三,分別置建劍南西...[繼續(xù)閱讀]
《華陽國志·巴志》 “周之季世,巴國有亂……周顯王時,巴國衰弱。秦惠文王與巴、蜀為好。蜀王弟苴侯,私親于巴,巴蜀世戰(zhàn)爭。周慎靚王五年,蜀王伐苴,苴侯奔巴。巴為求救于秦。秦惠文王遣張儀、司馬錯救苴、巴。遂伐蜀,滅之。...[繼續(xù)閱讀]
在今郪江古鎮(zhèn)西南出口郪江北岸,有相鄰兩座大型土冢,當?shù)厥来鄠鳛椤班V王墳” 和“千子堡”。(見圖)關(guān)于“郪王墳”,其大型土冢,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改土造田時,地表墳頭已經(jīng)被夷為平地。20世紀90年代初,縣文管所文物調(diào)...[繼續(xù)閱讀]
云臺道觀,為南宋開禧二年(公元1206年),其開山祖師趙法應(yīng)(號肖庵)結(jié)廬初建,并自偈(稱) 為“玄天上帝” “真武祖師”轉(zhuǎn)世,于南宋嘉定三年(公元1210年)募資正式建觀,并命名道觀主殿為“玄天宮”。宋嘉定六年(公元1213年) 趙肖庵坐化...[繼續(xù)閱讀]
道教起源于戰(zhàn)國時代的“黃 (帝) 老 (子) 學(xué)派” 和民間“方仙道”,但真正創(chuàng)立并建觀布道,已是東漢末年,與母系氏族社會相距近兩千年。道教是追求修煉成神成仙的一種宗教信仰,一起始便把其道德哲學(xué)體系盡量神化,借以支撐其教派...[繼續(xù)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