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銅鎏金高15厘米]釋迦佛身披大衣,左肩上有吊紐,右手作說法印,結跏趺坐在大仰蓮上,姿態(tài)生動。大衣的結構和穿著表現(xiàn)手法寫實。從佛頭部的低緩肉髻和衣飾、蓮花座等各方面分析,此像應是五代(公元10世紀)之際所做...[繼續(xù)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五代銅鎏金高15厘米]釋迦佛身披大衣,左肩上有吊紐,右手作說法印,結跏趺坐在大仰蓮上,姿態(tài)生動。大衣的結構和穿著表現(xiàn)手法寫實。從佛頭部的低緩肉髻和衣飾、蓮花座等各方面分析,此像應是五代(公元10世紀)之際所做...[繼續(xù)閱讀]
[宋代青銅高10厘米]“僧伽大師”亦稱為泗州大圣,他是西域何國人,初唐時入長安,后云游江南,世稱“僧伽大師”。景龍四年(公元710年)僧伽圓寂,享年八十三歲,歸葬泗州,被人奉為“泗州大圣”,建塔供奉。宋太宗又加封...[繼續(xù)閱讀]
[宋代銅鎏金高16厘米]觀音菩薩高束發(fā),發(fā)正中有佛坐像,袒上身,下著裙,一手撫巖石,一手搭膝上。姿態(tài)閑適,表現(xiàn)觀音菩薩在普陀山紫竹林道場休憩的情景。這種休閑姿態(tài)的觀音,在宋遼時代頗為流行。此觀音像姿態(tài)生動,衣...[繼續(xù)閱讀]
[宋代銅鎏金高15厘米]觀音菩薩高束發(fā),發(fā)正中有佛坐像,袒上身,下著裙,一手撫巖石,一手搭膝上。姿態(tài)閑適,表現(xiàn)觀音菩薩在普陀山紫竹林道場休憩的情景。這種休閑姿態(tài)的觀音,在宋遼時代頗為流行。此尊水月觀音像與上尊...[繼續(xù)閱讀]
[遼代銅鎏金高11.5厘米]觀音菩薩高束發(fā),束花冠,身披大衣,袒露前胸,左手持摩尼寶珠,右手作予愿印,右腿曲盤,左腿下垂,半結跏趺坐于大仰蓮座上。引人注目的是束冠的紅色繒帶垂于兩肩側,繒帶在耳根部和肩部各打兩個...[繼續(xù)閱讀]
[遼代(公元11世紀)銅鎏金高7厘米]釋迦牟尼佛面相豐滿,身著通肩大衣,雙手合掌,衣紋呈V形,富有裝飾性,站立于方臺座上。整體上部寬厚,腿部收斂,是遼金時代流行的立像形式。釋迦牟尼佛立像背面釋迦牟尼佛立像正面...[繼續(xù)閱讀]
[遼代(公元11世紀)銅鎏金高11厘米]藥師佛高肉髻,身著大衣,右手作說法印,左手置膝上,結跏趺坐于圓形大仰蓮座上。面相慈祥,姿態(tài)生動,形體飽滿,線條簡練流暢,是遼代小型金銅佛像的精品。藥師佛說法坐像背面藥師佛...[繼續(xù)閱讀]
[遼代銅鑄線刻高23厘米寬15厘米]畫面正中為佛坐像,螺發(fā),著通肩大衣,結跏趺坐于大仰蓮座上,背后為火焰紋頭背光和身背光。左上方有榜題“藥師佛”。但手印形式為智拳印,與通常所見藥師佛的手印不同,估計刻工也不太拘...[繼續(xù)閱讀]
[遼代銅鑄高16厘米寬11厘米]版鑄攜帶式龕像,上方為屋檐形,主尊為千手觀音,手中持各種法物。左右上方為二飛天,下部為二供養(yǎng)人,風格古樸。四角為戶樞孔,當年應該還有護板。遼金時代由于嚴重乏銅,加之馬背民族的流動...[繼續(xù)閱讀]
[大理國銅鎏金高12.5厘米]大理(公元937-1253年)是與五代和宋相始終的以白蠻族為主體建立的政權,統(tǒng)治上層使用漢文,流行佛教。誕生佛像雙臂下垂,相對于多見的誕生佛像一手指天、一手指地的形式,此種雙臂下垂像甚為少見...[繼續(xù)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