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中西哲學比較史 > 列表
中西哲學比較史 共有 101 個詞條內(nèi)容

(一)“義理之格致”與“物理之格致”——論中西格物致知之學的區(qū)別

    19世紀80年代后期,上海格致書院的課藝題,已經(jīng)注意到辨析中西格致之學異同的問題。1887年的課藝題中有“格致之學中西異同論”,1889年的課藝題則更明確地問道:“《大學》格致之說,自鄭康成以下,無慮數(shù)十家,于近今西學有偶合否...[繼續(xù)閱讀]

中西哲學比較史

(二)亞里士多德、培根、達爾文、斯賓塞學說之介紹——論西方格致之源流

    鐘天緯的突出貢獻在于論述西學源流,介紹亞里士多德、培根、達爾文、斯賓塞的學說。他對達爾文、斯賓塞學說的介紹,比嚴復1895年發(fā)表于天津《直報》的《原強》一文講達爾文、斯賓塞學說要早八年。鐘天緯說初創(chuàng)西方格致之學...[繼續(xù)閱讀]

中西哲學比較史

(三)“中西相背而馳之發(fā)軔處”——論中西哲學思維方式之差異

    鐘天緯還從哲學思維方式上探尋了中國科學落后的原因,提出了變革傳統(tǒng)思維方式的主張。他在《格致之學中西異同論》一文中指出中西哲學的兩大差異:“中國惟尊古而薄今,西人則喜新而厭故;中國尚義理之空談,西人得物理之真際...[繼續(xù)閱讀]

中西哲學比較史

(一)“西國哲學所從事者不出《老子》十二字”——對中國哲學有沒有本體論問題的回答

    嚴復在中西哲學比較研究方面的首要貢獻,是開創(chuàng)了從語言學視角比較中西哲學的思路,通過對西方哲學語言與中國哲學語言,特別是通過對“to be”或“is”與中文“系”、“懸”、“玄”等字義的精微辨析,說明中國古代哲人以獨特的...[繼續(xù)閱讀]

中西哲學比較史

(二)“含蓄連珠,于看議論文字時,幾隨地可遇”——論中國古代哲人亦工于三段論法,兼論邏輯學不發(fā)達之原因

    在本體論意義上,邏輯學是一切學之學;在認識論或方法論意義上,邏輯學則是一切法之法。嚴復雖然對中國古代墨家的邏輯學沒有研究,但他以大量事實證明了中國古代哲人亦工于邏輯學的三段論法,同時又對中國邏輯學不發(fā)達之原因、...[繼續(xù)閱讀]

中西哲學比較史

(三)“吾古人之所得往往先之”——論西學之命脈及以現(xiàn)代精神融攝中西哲學精華

    通過中西哲學比較研究來會通中西哲學,以現(xiàn)代哲學的觀點縱橫評說道、墨、儒、法諸家學說,并力求以現(xiàn)代精神對傳統(tǒng)哲學資源作創(chuàng)造性的轉(zhuǎn)化,是嚴復在中西哲學比較研究方面的第三個重要貢獻。他認為從抽象的學理上來看,把《周...[繼續(xù)閱讀]

中西哲學比較史

(一)“以何為體是東西古今學術界久懸未決的問題”——論中西哲學的本體論學說

    中國哲學有沒有本體論?梁啟超《老子哲學》(1920)一文回答說,當然是有的。他說:“什么叫本體論?人類思想到了稍為進步的時代,總想求索宇宙萬物從何而來,以何為體,這是東西古今學術界久懸未決的問題?!薄斑@個問題最初的爭辯...[繼續(xù)閱讀]

中西哲學比較史

(二)“格致新學何以不興于中國而興于歐西”——西方哲學知識論之介紹與中國哲學知識論之發(fā)掘

    梁啟超在哲學方面的一個重要貢獻,是把近代西方哲學的認識論學說介紹給中國人。他專門寫了《近世文明初祖二大家之學說》(1902)一文,介紹培根和笛卡爾的學說,并將其與中國傳統(tǒng)哲學作比較,以揭示近代科學不能在中國興起的原因...[繼續(xù)閱讀]

中西哲學比較史

(三)三種人生哲學及其道德和政治的歸趨——中西人生哲學及政治哲學之比較

    梁啟超不僅關注中西哲學的本體論和知識論問題,而且對人生哲學、倫理學說和政治哲學給予了特別的關注。他把費希特的人生天職論、邊沁和穆勒的功利主義倫理學以及西方近代“民約論派”的政治哲學介紹給中國人,以中國儒墨兩...[繼續(xù)閱讀]

中西哲學比較史

(一)“莊生之言勝康德”——對康德哲學本體論的批評

    章太炎認為康德哲學見識不大,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龂龂于時空有限無限之辨而陷入邏輯矛盾,又因欲擺脫矛盾而主張主觀的時空觀;二是論德福一致必設置上帝之存在,依然是基督教哲學訴諸人的利己心以維持道德的思路;三是在物自...[繼續(xù)閱讀]

中西哲學比較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