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崆峒佛教志 > 列表
崆峒佛教志 共有 231 個詞條內容

第一編 概述

    甘肅人大副主任、佛協(xié)會長嘉木樣活佛視察崆峒山法輪禪寺落成大雄寶殿開光大典,學誠、如誠、戒全、妙林諸山長老在主席臺上寶燈老和尚與法子妙林參觀香港慧遠中學崆峒佛教,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無論是南傳佛教、北傳佛教或...[繼續(xù)閱讀]

崆峒佛教志

崆峒山前峽石窟

    約開鑿于秦漢之際。址在崆峒主峰南崖之下,涇河峽谷北岸,古雞頭道北側蒼松嶺側端山崖開闊處。有石洞尚存,洞高約2米,深約3米,彩繪塑像皆不存,為早期僧人隱修之處。...[繼續(xù)閱讀]

崆峒佛教志

石佛峽石佛寺

    約開鑿于漢魏之際,址在大寨鄉(xiāng)澗溝河上游,為古絲綢之路南路必經之地段,距今城區(qū)35公里。石崖高聳對峙,峽深溝長。崖壁大小洞窟多處,大窟高約3米,寬深均約5米。窟內造像已被歷代戰(zhàn)亂兵匪所毀,唯窟外右側半身石佛像依崖而立,像...[繼續(xù)閱讀]

崆峒佛教志

十萬溝石窟

    址在崆峒山西南,涇河峽谷南側,麻武鄉(xiāng)境內。石窟在溝中部西崖下,為秦漢時僧人隱修之處。...[繼續(xù)閱讀]

崆峒佛教志

出托庵

    址在大寨鄉(xiāng)大寨村,約建于漢魏時期,距寶平公路1.5公里,距城區(qū)約30公里。古為佛教場地,當地傳說稱:“先有出托庵,后有崆峒山”,“先有出托庵,后有平涼川”。...[繼續(xù)閱讀]

崆峒佛教志

彌陀庵

    亦稱彌陀寺,建于初唐,在鳳凰嶺南階地段,古松柏樹獨存其處,稱千年華蓋。多次毀而重修,明代萬歷年間韓王夫婦好佛,出資重修,毀于清末同治戰(zhàn)火。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僧人寂明、賢玉住持重修大殿僧房。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道...[繼續(xù)閱讀]

崆峒佛教志

明慧禪院

    址在中臺,現為廣場和停車場。唐初,由大禪師仁智住持修建。大殿面南五楹,內供三尊銅鑄鎏金佛像,兩側為十八羅漢坐像。院內東西建木構廂樓、鐘鼓樓。門樓為重檐牌樓式,護法諸圣塑像威猛莊嚴,立于山門之內。推門而入者,足踩內...[繼續(xù)閱讀]

崆峒佛教志

寶頂大雄殿

    今稱隍城,由初唐高僧仁智禪師住持修建,內塑釋迦文佛坐像及諸佛菩薩圣像。仁智禪師率僧徒經數年辛勞鑿通半山石壁洞門,修登山臺階387級,使荒僻之大頂成為佛國凈域。明代,外地游僧混跡佛門,作奸犯科,加之明成祖朱棣尊崇道教真...[繼續(xù)閱讀]

崆峒佛教志

龍隱寺

    漢以前即有洞窟設施,為早期僧眾修行處,唐屬明慧禪院下院。與崆峒山山脈相連,崆峒山為龍頭,其地為龍尾,故稱龍尾山,距崆峒山和平涼城均約3.5公里。寺在山南,面涇水背龍尾,舊稱興教寺。安史之亂,太子李亨從馬嵬夜馳“數百里至...[繼續(xù)閱讀]

崆峒佛教志

舒花寺

    亦稱塔寺院,址在中臺高埠西側,創(chuàng)建于唐初。有七級凌空塔一座,塔前有唐代古柏一株。歷代都有增修,清同治年間亂匪入山,毀于兵火。民國年間復修。1958年至1965年間,被漸次拆毀。1982年,有老農剡濡霖發(fā)心守護寶塔,并募化集資修三間...[繼續(xù)閱讀]

崆峒佛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