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順利進鏡,除改進腸鏡加大彎曲部角度(>180°)和增大視角(>130°)外,最重要的是用不同的方法取直腸管和增大各彎曲處的角度。據此,結合田島的插鏡三原則(少注氣、細找腔、做好解釋工作),我們總結出:少充氣、循腔進鏡結合滑...[繼續(xù)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為了順利進鏡,除改進腸鏡加大彎曲部角度(>180°)和增大視角(>130°)外,最重要的是用不同的方法取直腸管和增大各彎曲處的角度。據此,結合田島的插鏡三原則(少注氣、細找腔、做好解釋工作),我們總結出:少充氣、循腔進鏡結合滑...[繼續(xù)閱讀]
1.找腔 進鏡中,腸腔可開放也可閉合;腸腔可居視野正中,也可偏于視野一側;可見完整腸腔,也可只見部分腸腔或只見斜坡狀腔壁。術者必須認識腸腔的特點及走向,才能準確進鏡,避免擦傷腸壁甚至造成穿孔。找腔的要領是:進進退退...[繼續(xù)閱讀]
患者取左側臥位,以后根據需要可變換體位。手法上主要采用循腔進鏡、拉鏡和拉鏡旋鏡。進鏡原則是:不進則退,氣多則抽;擴大彎角,抽氣變(換體)位;進鏡反退,取直(鏡身)防襻(再進)。...[繼續(xù)閱讀]
乙狀結腸、橫結腸因游離、迂曲,有時結腸鏡通過十分困難。1.通過乙降移行部 腸鏡進入乙狀結腸后,應抽氣并反復進退腸鏡,讓腸管套疊在鏡身上以縮短腸襻。腸管走行呈N形鏡頭進入降結腸時,經反復拉鏡多數能取直鏡身進入降結腸...[繼續(xù)閱讀]
(1) 右髂部可見明亮的光團。但橫結腸明顯下垂時,也可在該處見到光團;(2) 盲端可見V形、Y形及其他不規(guī)則皺襞,于內側壁皺襞夾角處可見呈圓形、卵圓形漏斗狀的闌尾開口;(3) 于升結腸、盲腸交界處的弧形皺襞上可見到位于內側...[繼續(xù)閱讀]
(1) 皺襞口側:應于退鏡時對每一隆突明顯的皺襞調最大角度鈕反轉觀察;(2) 乙降移行部、脾曲及肝曲:未能全面觀察則應變換體位從不同角度觀察屈曲部;(3) 直腸末端肛管交界處:將鏡頭置于距肛門10~15cm處,加大注氣量使壺腹擴大...[繼續(xù)閱讀]
對檢查結果,如為良性病變可如實告訴患者并交待治療和注意事項。如惡性病變,應向親屬或陪同人交待清楚。如需復查者應告知復查時間。有的便血患者送達回腸末段未發(fā)現出血病灶,則應囑患者日后一旦便血應立即復查。術后注意...[繼續(xù)閱讀]
肛管指從肛緣開始到肛門齒狀線和肛提肌上緣附近之間的狹小部位,其長度因人而異。由肛門上皮覆蓋,為白色黏膜(圖1-17)。由于此處狹窄,鏡頭和黏膜形成緊密接觸的狀態(tài),易成為內鏡觀察的盲區(qū)。內鏡經過肛管進入直腸后,視野明顯擴...[繼續(xù)閱讀]
從乙狀結腸(圖1-20)到降結腸觀察不到有特征的管腔。因此,很難定位。降結腸處因游離帶位于腸壁前方,網膜帶、系膜帶分別位于后外側與后內側,因此三角形的頂角在視野的上方。因檢查中大量的給氣使腸腔過度伸展,結腸帶附著部就...[繼續(xù)閱讀]
橫結腸可以觀察到半月襞和由它形成的結腸袋的基本結構。結腸帶附著處由于被腸系膜牽拉而使腸腔呈三角形(圖1-23)。因游離帶位于橫結腸下緣正中,而網膜帶位于前上緣,系膜帶位于后上緣,故三角形頂角往往向下。圖1-23 橫結腸...[繼續(xù)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