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 片 > 古代墓葬四隅券進式穹窿機制與源流 > 列表
古代墓葬四隅券進式穹窿機制與源流 共有 54 個詞條內容

5.1.2 穹窿與方底的結合方式

    四隅券進式穹窿是解決穹窿與方底結合的一種方式,在這種方底穹窿出現之前,如何填補圓形穹窿與方底平面四隅處的缺口,中亞、西亞甚至印度一帶出現了多種做法,并一直延續(xù)至今。在下文對這四種基本穹隅的介紹中[1],由于討論的重...[繼續(xù)閱讀]

古代墓葬四隅券進式穹窿機制與源流

5.1.3 西域四隅券進式穹窿生成原理

     圖5.21 四隅券進式穹窿(垂直券)未封頂樣態(tài)西域四隅券進式穹窿的實例要早于漢地,工藝類型分為兩種:一種可以公元前1世紀巴克特里亞的蓄水廳為代表,擴大的四角穹隅在方底的四邊墻體中間交脊,穹頂脊線呈十字形。但這座穹窿的...[繼續(xù)閱讀]

古代墓葬四隅券進式穹窿機制與源流

5.1.4 四隅券進式墓葬穹窿與西域實例比較

    1) 施工工藝漢地的四隅券進式穹窿借助貼砌斜券完成,很多專家認為這種穹窿不需要支模施工,這也為本課題所做仿建實驗所證實。除了砌塊材料這一最大的不同,漢地與西域穹窿實例在基墻上部無模發(fā)券工藝上完全一致,推測結頂方式...[繼續(xù)閱讀]

古代墓葬四隅券進式穹窿機制與源流

5.2.1 傳播流線分析

    河南南陽、湖北襄陽的若干實例體現出東漢末期的典型特征,雖然考古學界在具體實例斷代上還十分謹慎,但根據已有資料,認為東漢末年在南陽盆地首先出現四隅券進式墓葬穹窿應是有說服力的。1) 四隅券進式穹窿首現于南陽盆地的...[繼續(xù)閱讀]

古代墓葬四隅券進式穹窿機制與源流

5.2.2 四隅券進式穹窿在中國消失的原因

    1) 在南陽消失的原因南陽是南北文化交匯之地,在磚室墓工藝演化過程中,四隅券進式穹窿并不是唯一的突破,第一座券磚拱頂墓新野樊集墓36也在南陽。南陽市在白河中游,新野在白河下游,離襄陽更近。某種程度上,南陽可以看作是南方...[繼續(xù)閱讀]

古代墓葬四隅券進式穹窿機制與源流

5.2.3 關于傳播流線的補充討論

    前文強調了海上絲綢之路在四隅券進式穹窿工藝傳播過程中的重要性和可能性,但這些討論均基于這樣一個前提:最早的四隅券進式穹窿實例出現于南陽盆地,隨著新的考古發(fā)現,這個前提有被更正的可能。但是,即便在南陽盆地以北(比...[繼續(xù)閱讀]

古代墓葬四隅券進式穹窿機制與源流

6.1.1 砌體穹窿在世界穹窿技術體系中的地位

    1) 古代域外穹窿材料與技術體系的發(fā)展變化早期的穹窿形象見于西亞尼尼微城宮殿廢墟上發(fā)現的亞述人淺浮雕[1],有可能是生土穹窿,為土坯砌筑的可能性更大。另外,以木骨、竹骨或蘆葦等木本、草本綁扎(可能抹泥)形成的穹窿狀棚屋...[繼續(xù)閱讀]

古代墓葬四隅券進式穹窿機制與源流

6.1.2 四隅券進式穹窿的獨特性

    四隅券進式穹窿雖然屬于砌體穹窿的一種,但空間整體性更強,每一塊磚的砌筑都要考慮兩個維度的水平角和一個豎向角度,以服從于整體曲面控制。這一點不同于四面結頂式穹窿,后者很大比例的磚有四個平行邊棱是基本水平的,每皮磚...[繼續(xù)閱讀]

古代墓葬四隅券進式穹窿機制與源流

6.1.3 四隅券進式墓葬穹窿在中國古代建筑技術史中的地位

    1) 在漢地穹窿體系中的地位首先從現有實例來看,較大跨度的六朝穹頂做法基本采用“四隅券進”而非“四面結頂”。據筆者查閱資料,南京上坊孫吳墓后室的穹窿規(guī)模應是古代漢地墓葬穹窿中最大的,這說明四隅券進式穹窿在解決大...[繼續(xù)閱讀]

古代墓葬四隅券進式穹窿機制與源流

6.2.1 推動對中國古代穹窿源流的進一步探討

    本書第1章和第5章對整個漢地拱券、穹窿的發(fā)展脈絡做了一次謹慎梳理,但仍舊只能看作是拋磚引玉,關于中國古代穹窿源流的進一步探討必將持續(xù)。本書就此加以研究的意義在于:通過對局部穹窿類型的深入拓展,拓寬源流問題的廣度...[繼續(xù)閱讀]

古代墓葬四隅券進式穹窿機制與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