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卜楞寺寺內所有經堂、佛殿的四壁,幾乎都繪有壁畫。壁畫取材廣泛,內容豐富,除一般的佛、菩薩、護法、佛傳、佛本生、六道輪回等外,還繪有歷史故事、宗教人物、建筑裝飾和民俗風情等內容。長期以來,畫師們不斷地積累和探索...[繼續(xù)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拉卜楞寺寺內所有經堂、佛殿的四壁,幾乎都繪有壁畫。壁畫取材廣泛,內容豐富,除一般的佛、菩薩、護法、佛傳、佛本生、六道輪回等外,還繪有歷史故事、宗教人物、建筑裝飾和民俗風情等內容。長期以來,畫師們不斷地積累和探索...[繼續(xù)閱讀]
唐卡是拉卜楞寺保存數(shù)量最多、最富有民族特色的藝術品。唐卡也叫唐嘎,藏語意為卷軸畫,是藏傳佛教藝術之瑰寶。其形制多為豎條長幅,大小無定制,有十多厘米的微型唐卡,也有長達百米的宏幅巨制。按質地和制作工藝一般分為繪制...[繼續(xù)閱讀]
酥油花是藏文化中獨具特色的酥油塑造藝術,相傳起源于唐代。公元641年,文成公主進藏和藏王松贊干布完婚時,帶去釋迦牟尼佛像一尊。藏族人民為了表示敬意,在佛像前供奉六種供物(花、涂香、水、熏香、飯食和明燈),時值冬日,鮮花...[繼續(xù)閱讀]
炳靈寺位于永靖縣西南約40公里處,在小積石山大寺溝西岸的懸崖絕壁之上。小積石山群峰競秀,奔騰不息的黃河滾滾而來,穿越重巒疊嶂,經積石關至炳靈寺腳下向東流去,注入水天一色的劉家峽水庫。炳靈寺所在的永靖縣,自古便是“犄...[繼續(xù)閱讀]
馬蹄寺石窟群位于張掖市東南60余公里處的臨松山下薤谷一帶。這里山頂上終年積雪,山腳下卻芳草如茵,是一片豐美的天然牧場。現(xiàn)有石窟包括金塔寺、千佛洞,上中下觀音洞和馬蹄寺南、北二寺等7個部分,各部分距離少則二三公里...[繼續(xù)閱讀]
在絲綢之路甘肅段北道的涇河谷地中,有北魏永平年間(509年—510年)涇州刺史奚康生主持修建的一對孿生姐妹窟,像一雙明珠熠熠生輝。兩窟南北對峙,遙相呼應,習慣上即稱其為南石窟寺和北石窟寺?!赌鲜咚轮肪植磕鲜咚挛?..[繼續(xù)閱讀]
絲路古道上的藝術瑰寶——水簾洞石窟群,位于武山縣城東北約25公里處的魯班峽中。由于歲月和風雨的侵蝕,現(xiàn)尚遺存拉梢寺、顯圣池、千佛洞、水簾洞和天書洞五個部分。據(jù)拉梢寺大佛造像銘文和幾處窟龕內的造像壁畫與風格推知...[繼續(xù)閱讀]
大像山石窟位于甘肅甘谷縣城西南2.5公里的文旗山上。今人認為可能創(chuàng)于北魏,唐代完善后又加工修飾。石窟依山脊一線分布,規(guī)模宏大。各建筑錯落多姿,結構嚴謹,布局巧妙,與挺拔的山勢交相輝映,融為一體,妙趣天成。無量殿以下主...[繼續(xù)閱讀]
天梯山石窟位于武威城南50公里處的張義鎮(zhèn),石窟創(chuàng)建于十六國時期的北涼,距今約1600年。天梯山石窟是中國早期石窟的代表,其造像形式和藝術風格形成了佛教藝術史上著名的“涼州模式”。后世仿此模式陸續(xù)開鑿了金塔寺、馬蹄寺...[繼續(xù)閱讀]
道教是產生于中國本土的宗教,由東漢張道陵首創(chuàng),迄今已有近1900年的歷史。道教崇尚自然,宮觀修建地大都景色怡人,宮觀內建筑、雕塑、壁畫除鮮明地繼承了中國傳統(tǒng)的藝術手法外,同時也注入了道家與道教的審美思想和價值觀念,形...[繼續(xù)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