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世紀末至17世紀歐洲文學藝術中的一種風格:一反文藝復興盛期的嚴肅、含蓄和均衡,崇尚豪華和浮夸。18世紀古典主義理論家用“巴羅柯”一詞嘲笑17世紀意大利以及受影響的其它歐洲各國藝術(建筑、雕塑、繪畫)中的浮夸風格;20世...[繼續(xù)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16世紀末至17世紀歐洲文學藝術中的一種風格:一反文藝復興盛期的嚴肅、含蓄和均衡,崇尚豪華和浮夸。18世紀古典主義理論家用“巴羅柯”一詞嘲笑17世紀意大利以及受影響的其它歐洲各國藝術(建筑、雕塑、繪畫)中的浮夸風格;20世...[繼續(xù)閱讀]
20世紀初朝鮮文學中的頹廢主義派別。1922年由洪思容、盧子泳、樸鐘和、羅稻香、李相和、樸英熙、玄鎮(zhèn)健等組成。同年出刊《白潮》。后由于工人運動的高漲、馬列主義的傳播和俄蘇文學的影響,這一派不少人進行自我反省,紛紛退...[繼續(xù)閱讀]
日本現代文學的一個重要流派,由雜志《白樺》(1910~1923)而得名。先后成為這一派別的作家,多半是在學院里學習的貴族和大資產階級子弟,主要有武者小路實篤、有島武郎、志賀直哉、里見弶、木下利玄、長與善郎、有島生馬、柳宗...[繼續(xù)閱讀]
指18世紀法國參加狄德羅主持的《百科全書》(Encyclopedie,ouDictionnaireraisonnedessci-ences,desartsetdesmetiers,1751~1772)編寫工作的人員。這部《百科全書》對封建社會的政治制度,貴族階級的宗教、哲學、法權觀念、文學藝術等意識形態(tài),進行了...[繼續(xù)閱讀]
美國紐約市的一條大街,19世紀中葉起成為該市主要的商業(yè)街道。這里的泰晤士廣場及其附近的第42馬路是商業(yè)性大劇院和夜總會集中的地區(qū),被稱作美國戲劇中心。1901年,這里上演A·B·潘恩(1861~1937)的《白色大道》一劇,引起轟動,因此...[繼續(xù)閱讀]
古希臘哲學家和文藝理論家柏拉圖(公元前426~公元前345)的思想體系。他的文藝觀點大致有如下一些方面:在文藝的社會功用問題上,他全盤否定古希臘的文學成就,認為古希臘的神話、史詩、抒情詩歌、悲劇和喜劇都不起好的社會作用...[繼續(xù)閱讀]
19世紀初期歐洲文學中受英國浪漫主義詩人拜倫(1788~1824)的創(chuàng)作和活動的影響而產生的一種社會思想情緒。由于各國的社會條件不同,受拜倫的影響也不同。比如英國憲章派詩歌主要接受了拜倫的革命精神、浪漫主義激情和社會批判...[繼續(xù)閱讀]
朝鮮中古時期的散文形式之一?!鞍拚f”一詞起源于記“瑣屑之談”的“卑文”。對此,高麗時期稗說文學的代表作家李齊賢在《櫟翁稗說》序文中寫道:“稗之從卑,亦聲也。以義觀之,稗禾之卑者也。余少知讀書,壯而廢其學。今老矣...[繼續(xù)閱讀]
一種馬來語詩體。流行于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起源于馬來民歌。一般為4行,每行8至12個音節(jié),隔行押韻。前兩行為興句,借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后兩句表達意思(內容)。板頓體應用十分廣泛,青年男女談情唱和,結婚典禮上新郎新娘...[繼續(xù)閱讀]
歐洲詩歌押韻的方式之一。指重讀音節(jié)中最后一個輔音重復出現,而相應元音并不重復的現象。它是輔音韻的一種,也稱近似韻、胚韻、不完全韻等。在冰島、愛爾蘭、威爾士等地的詩歌中,半韻運用很普遍。在英語詩中,亨利·沃恩可...[繼續(xù)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