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保存狀況和清理過程。殘甲M2:390自1985年4月15日開始清理,至5月4日全部揭開,歷時40天。殘甲M2:390的殘存塊體較厚,呈卷曲狀而互相糾纏(圖2-6)。取回時其兩端斷殘,從端面看猶如幾個絞在一起的漩渦,并有一些金飾片雜錯其間。殘甲長...[繼續(xù)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1)保存狀況和清理過程。殘甲M2:390自1985年4月15日開始清理,至5月4日全部揭開,歷時40天。殘甲M2:390的殘存塊體較厚,呈卷曲狀而互相糾纏(圖2-6)。取回時其兩端斷殘,從端面看猶如幾個絞在一起的漩渦,并有一些金飾片雜錯其間。殘甲長...[繼續(xù)閱讀]
通過對M2:390的整理和局部復原,使我們有可能對春秋晚期用于戰(zhàn)馬防護裝具的結構特點做出以下的推測和描述:馬頭上裝有馬胄,根據(jù)DZ32殘片判斷,馬胄的形狀當如我們先前復原曾侯乙墓出上的皮馬胄,胄體隨馬面制成殼形,從正中到兩側...[繼續(xù)閱讀]
由擂鼓墩一號墓北室整體取出的皮甲,計有兩組,分別裝箱。其中第一組保存面積較大,以出土方位而論,東西長約1.3米,南北寬約1米,西南部厚0.3米,西北部厚約0.1米,系由多件皮甲重疊交錯地放在一起。清理時以這一組為重點,將表面的一...[繼續(xù)閱讀]
出土皮甲均由各式甲片編綴而成,皮甲片在皮質外表髹漆,漆膜厚薄不一,除少數(shù)甲片髹紅漆外,多數(shù)片上均髹黑漆。現(xiàn)存甲片的皮胎雖已腐爛無存,僅剩下漆殼保存下來,但有的漆膜內面,還遺留著皮胎兩面上不同的痕跡,毛面一側的痕跡較...[繼續(xù)閱讀]
在第一組甲片中,清理出兩件比較完整的皮馬胄(Ⅳ號、Ⅴ號)和一些皮馬甲片(Ⅵ號、Ⅶ號、ⅩⅣ號),現(xiàn)分述于下:(1)Ⅳ號、Ⅴ號馬胄。位于第一組甲片的東南部,部分被Ⅰ號甲裙部壓殘,并有部分散亂馬甲片混于其間,且有鮮艷的紋飾(圖...[繼續(xù)閱讀]
這次清理出來的十多副甲胄的形制和結構大致相同。現(xiàn)以Ⅲ號甲胄為例,根據(jù)甲片形狀、穿孔等特點劃分型式如下(圖3-31):A型:窄長條形,可細分為三式。a式(Ⅲ:55),寬約8厘米,長26.5厘米。頂上3厘米一段為領口折緣,無孔:下面兩側有0.5厘...[繼續(xù)閱讀]
對古代皮甲的發(fā)掘整理,是一項難度較大的考古技術工作。這次通過對隨州擂鼓墩一號墓的皮甲在發(fā)掘現(xiàn)場的觀察、保護和整體起運,以及在室內清理時編號、照相、繪圖、文字記錄、制作模型、復制標本等一系列工作,積累了經驗,總...[繼續(xù)閱讀]
[1]隨州擂鼓墩一號墓考古發(fā)掘隊:《湖北隨縣曾侯乙墓發(fā)掘簡報》、《文物》1979年第7期。[2]楊泓:《中國古代的甲胄(上篇)》第一節(jié)《古代的皮甲》,《考古學報》1976年第2期第21-22頁。[3]漆甲,見《左傳·宣公二年》,組甲,見《左傳·襄...[繼續(xù)閱讀]
文中所稱的“馬甲”分作遮護馬體的左側和右側兩組,即為馬身甲,實際還包含馬頸甲。據(jù)文中“馬甲各型甲片排列順序表”,核對文中圖七,可知馬身甲左側部分保存較好,基本保持著上下4排多數(shù)甲片的組合關系。即第1排(由上向下數(shù)...[繼續(xù)閱讀]
通過對文中圖六“馬胄、人甲出土時疊壓情況”的分析,可知馬胄之下疊壓著相似的兩組甲片。上邊的一組甲片保存完整,這里定為甲組,其甲片正面朝上,以右為頂,以左為底,橫向5排,自上而下依次疊壓;縱向5列,自當中向兩側對稱地疊壓...[繼續(xù)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