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稱“新年”。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即夏歷元旦(正月初一)。流行于全國各地。漢、蒙古、壯、布依、朝鮮、滿、侗、瑤、白、黎、畬、納西、仡佬、裕固、京等族都過此節(jié)日。日本、朝鮮、越南等國也有過春節(jié)的習俗。舊...[繼續(xù)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俗稱“新年”。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即夏歷元旦(正月初一)。流行于全國各地。漢、蒙古、壯、布依、朝鮮、滿、侗、瑤、白、黎、畬、納西、仡佬、裕固、京等族都過此節(jié)日。日本、朝鮮、越南等國也有過春節(jié)的習俗。舊...[繼續(xù)閱讀]
亦稱“掃年”、“掃垢”、“掃室”、“除塵”等。江蘇叫除殘、浙江叫撣塵、福建叫絛塵。漢族民間歲時風俗。流行于全國大多數(shù)地區(qū)。部分與漢族雜居的回、滿、蒙等少數(shù)民族也有此俗。各地時間不一,有在除夕,有在臘月初八或...[繼續(xù)閱讀]
漢族民間歲時風俗。流行于四川各地。當?shù)孛耖g每年夏歷在臘月二十四要“過小年”,或稱“小除”。是日,每家人家在灶邊燃燈祀灶后,要送“灶神爺”上天。相傳“灶神爺”是騎馬到玉皇大帝那里去,故準備“胡豆”,剪一些草來放在...[繼續(xù)閱讀]
亦稱“入年界”。漢族歲時風俗。流行于臺灣、廣東等地。夏歷十二月二十五日,各家準備過年,開始做年糕和置備年貨等工作,故稱“入年架”。又相傳該日天公下降,察訪人間善惡,人人切忌打罵,出言更要謹慎。至翌年正月初五日,各...[繼續(xù)閱讀]
亦稱“打醋炭”。漢族民間歲時風俗。流行于甘肅、青海部分地區(qū)。每年夏歷十二月(臘月)二十八、二十九日,當?shù)剞r(nóng)民到河灘撿一塊或三塊鵝卵石回家,洗凈備用。除夕夜,先將卵石置灶中燒紅,取出,放到盛有柏葉的鐵勺(或鐵桶)中,再...[繼續(xù)閱讀]
亦稱“除夜”、“年三十”、“大年夜”。漢族和部分少數(shù)民族歲時節(jié)日。流行于全國各地。指夏歷十二月最后一天晚上,也指這一天。除,是指舊歲將盡,至此而除的意思。遠在周代,已有歲終舉行驅儺之俗?!吨芏Y·夏官》:“方相氏...[繼續(xù)閱讀]
漢族大年三十(除夕)夜民間各種歲時活動的總稱。流行于全國大部分地區(qū)。除夕夜,全家團聚守歲,飲宴、祭祖,既有對即將逝去的舊歲留戀,又有對即將到來的新年希望,古聯(lián)云:“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故有將守歲活動謂之“分歲”...[繼續(xù)閱讀]
漢族歲時風俗。流行于全國各地。除夕夜,吃罷年夜飯,焚香燃燭,全家男女老少圍爐而坐,邊吃點心瓜果,邊話閑情舊事,或進行各種游戲,直至深夜;或通宵不眠,謂之守歲。含有送舊迎新、祝祈爺娘長壽之意。晉時即有此俗。清顧祿《清...[繼續(xù)閱讀]
漢族民間節(jié)日風俗。流行于全國各地。夏歷除夕夜守歲時,家中各室均燃燈,通宵不滅,人們放爆竹、飲酒,嬉鬧至天明,故稱。在湖北地區(qū),每年除夕,家家戶戶換桃符春聯(lián),以柏枝遍插門宇,家人會飲團年,兒童擊鼓鳴金、燃放鞭炮,熱鬧異常...[繼續(xù)閱讀]
漢族民間歲時風俗。流行于臺灣、江蘇等地。除夕吃守歲酒時,家家在聚餐的桌子底下,放只火爐,也有在桌上置一火爐(鍋),爐的四周,置錢幣多枚。凡參加圍爐者,不論大小,桌上每樣菜都得下筷,并得喝酒。其菜名都有吉祥寓意,如魚丸、...[繼續(xù)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