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益經變和天請問經變的構圖、畫面幾乎完全一樣,均由許多一戴通天冠的天神與侍從向佛問法之畫面組成,如果不借助榜題,很難將兩者區(qū)別開來。經仔細比較,兩種經變還是有以下兩個細小的差別:1.天請問經變中有天從空中飛下、飛...[繼續(xù)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思益經變和天請問經變的構圖、畫面幾乎完全一樣,均由許多一戴通天冠的天神與侍從向佛問法之畫面組成,如果不借助榜題,很難將兩者區(qū)別開來。經仔細比較,兩種經變還是有以下兩個細小的差別:1.天請問經變中有天從空中飛下、飛...[繼續(xù)閱讀]
筆者查閱敦煌遺書中的《天請問經》寫本時,發(fā)現3份天請問經變榜題底稿。1.S.1397v。正面為《佛說救拔焰口餓鬼陀羅尼經》,背面原定《天請問經》,但此寫本與其他《天請問經》寫本不同,筆者認為是一份天請問經變榜題底稿。該底稿...[繼續(xù)閱讀]
1.《楞伽經》的譯本《楞伽經》共有三個漢譯本:1、劉宋元嘉二十年(443)求那跋陀羅譯本,全名為《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共四卷一品,故又稱“四卷楞伽”。南北朝至初唐時,楞伽師們即以此譯本為研討對象。敦煌文獻中有失傳的(唐)元...[繼續(xù)閱讀]
楞伽經變今僅存于敦煌莫高窟,共有12鋪,時代從中唐到北宋。②七卷本《楞伽經》有羅婆那王勸請品第一、集一切法品第二、無常品第三、現證品第四、如來常無常品第五、剎那品第六、變化品第七、斷食肉品第八、陀羅尼品第九、...[繼續(xù)閱讀]
《大乘密嚴經》,簡稱《密嚴經》,依佛說法地點在密嚴凈土而得名,漢譯本有兩種,均為3卷,一是(唐)地婆訶羅(日照)譯本,敦煌遺書P.2261《大乘密嚴經》前的武則天御制《大唐后三藏圣教序》云地婆訶羅前后譯經凡有十部,“(《密嚴經》...[繼續(xù)閱讀]
據筆者初步統計,敦煌遺書中有鳩摩羅什譯的《思益經》寫本90多件:英藏:S.120、421、1256、1270、1458、2243、2251、2885、2963、3133、4020、4587、5101、5180、5282、6071、6402、6582、6590、6626、6734、6737、6783、7319;法藏:P.2107、2126、2779;俄藏:Дx.7...[繼續(xù)閱讀]
《思益經》“序品”中提到:“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林……大眾恭敬圍繞,而為說法……爾時世尊受網明菩薩請已,即放光明,照此三千大千世界,普及十方無量佛土。于是諸方無量百千萬億菩薩見斯光已,皆來至此娑婆世界...[繼續(xù)閱讀]
盡管《思益經》在佛教中比較重要,但該經經變卻不見于佛教文獻和畫史資料。唯敦煌壁畫中保存有15鋪,其中榆林窟(榆)有4鋪,即:晚唐:85、141、150、156窟;五代:61、98、100、108、146窟,榆16、19、34、38窟;宋代:55、454窟。其中85、150、156、...[繼續(xù)閱讀]
敦煌遺書BD02379(余79號,北5408號)正面存《妙法蓮華經》165行,背面依次為思益經變、天請問經變和梵網經變的榜題底稿,共47行,尚未見有專文考論。這份思益經變榜題底稿共13行,從原寫本行次上看,可分為8組,茲校錄于下:1.思益梵天經變...[繼續(xù)閱讀]
第55窟建于962年前后,系當時敦煌最高統治者歸義軍節(jié)度使曹元忠的功德窟。該窟繪經變達16鋪之多,尊勝經變即是其中之一。由于畫面比較雜亂,我們按畫面位置而不是經文前后來解讀畫面。1.天宮畫面A1:經變正中為大海,海水中立一細...[繼續(xù)閱讀]